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建设 >> 正文

思想碰撞|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11-05     阅读:[]

思想碰撞|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30日,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召开。研讨会分为8个会场,来自中外40余所知名艺术院校的70余位教授学者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线上线下相聚互动,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八个重要问题。


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和设计问题,学科交叉创新已经成为共识。在这个背景下,艺术与设计教育中,也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物种”,如何定义新的学科?如何界定学科之间新的边界?学科之间是否应该有边界?

嘉宾


学术主持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发言嘉宾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教授

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教授

斯文·特拉维斯

帕森斯设计学院 副教授

修纳·基钦罗

罗德岛设计学院 副教授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王佳

香港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教授

刘姝铭

天津美术学院 副教授

保罗·查普曼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教授




在新技术发展和新冠肺炎不断蔓延的时代变局中,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和设计问题,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授们基于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介绍了不同院校在学科交叉方向做的项目和进展,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数字媒介、虚拟现实等技术方面深入探讨,就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交流研究,对学科交叉的问题给予了全面的回应和省思。嘉宾们都非常重视艺术与设计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艺术与设计对于创造未来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所以要对新技术有充分的理解,未来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建筑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中,不论是有型的结构还是无形的空间,今天的时空语汇被数字技术、疫情的隔绝、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来的新观念打散。这样的复合的空间尺度中,如何将这些语汇重构,形成新的句法结构来实现今天的表达?

嘉宾


学术主持

崔冬晖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院 副院长、教授

发言嘉宾

曼弗雷多·曼弗雷迪尼

奥克兰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院长、教授

布利诺娃·埃琳娜·康斯坦丁诺夫娜

列宾美术学院 教授

周浩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宋立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徐秀卿

淑明女子大学 设计学院 执行院长、教授

谢璇

广州美术学院 教授

约翰·阿特金

拉夫堡大学 设计创意艺术学院 艺术方向国际化总监、教授






嘉宾们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辩证地探讨了跨界、共享、人文、绿色等新时代的设计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如何重构设计“句法”提供了多样化的世界答案。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当中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都在随着新生的认知方式和体验方式所改变,同时,空间设计教育知识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的空间属性与社会价值属性都被重新定义。

形式服务于功能?功能决定了形式?今天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的软、硬件实验似乎已经打破了这样一种二元的讨论,更多人开始在二者的互鉴中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价值”。

嘉宾


学术主持

邱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

发言嘉宾

赵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西尔维娅·埃尔维拉·玛丽亚·皮亚迪

米兰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教授

陈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徐迎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段胜峰

四川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张欣荣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副院长、教授

周艳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北崎允子

武藏野美术大学 教授






在新时代技术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支撑和可能性,形式与功能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当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形式与功能互鉴中怎么产生新的价值?这是第三会场讨论的主要问题。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形式追随功能”“少即是多”等经典设计理论进行了辩证探讨,还思考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中的伦理哲学,从深刻的人文角度对形式与功能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深入探讨。

“艺术终结论”之后,今天的艺术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审美范式的束缚,越来越多地参与着社会的构建,用人文精神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艺术应该通过自身范式的转移,来回应这些挑战,产生新的人文价值。

嘉宾


学术主持

封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发言嘉宾

董书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邓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傅韵雪

纽约大学 帝势艺术学院 助理教授

文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主任、副教授

苏珊·斯拉维克

卡耐基·梅隆大学 美术学院 教授

鲁特·布莱斯·卢森堡

皇家艺术学院 讲师

蒋铁骊

上海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大卫·施纳克尔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 助理教授

安妮·斯坦顿

纽约大学 帝势艺术学院 行政副院长、教授



二战后,艺术逐渐摆脱传统审美束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建构中,嘉宾们从雕塑、绘画、版画、新媒体艺术等多元媒介视角出发,结合自己创作和教学思考,展示了艺术在当今世界的主题,并且探讨了如何把虚拟世界的可能性融入应用至现实世界中,从古典出发,回答时代之问。嘉宾们从技术、方式以及思维层面来探讨当代艺术的社会责任与实现路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促进开放,促进大家对不同的视觉呈现,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及不同的创造方式的接纳和理解。

在信息时代,我们交往、沟通的方式在技术的帮助下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新时空状态。这个即时、扁平的时间、空间状态里,我们艺术设计的生产、研究必然要适应一种新的体验。

嘉宾


学术主持

师丹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发言嘉宾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尤西·安格斯莱瓦

柏林艺术大学 教授

康思大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副教授

米利·洛多维科

米兰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教授

久保田 晃弘

多摩美术大学 教授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乔纳森·斯蒂尔曼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设计与视觉艺术学院 讲师





嘉宾们从建筑规划、空间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等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探讨数字跟物理现实空间未来是如何进行新式的混合,以及如何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体验。理解并应用新技术,对创造新体验至关重要,嘉宾们通过列举不同案例,强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该引起重视,但是能使新技术发挥最大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科交叉大背景下,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需要共同性的“语言”,使碎片化的信息产生关联,新的教学方法、教育体验也由此产生。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在对传统的复兴之中,如何一方面适应并驾驭新技术,另一方面如何从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独立思考对未来的设定,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需要找到的“新方向”。

嘉宾


学术主持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群馆长、教授

发言嘉宾

马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

邱志杰

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 院长、教授

李智勇

南伊利诺伊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教授

伊恩·坎贝尔

拉夫堡大学 设计创意艺术学院 教授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

森野彰人

京都市立艺术大学 教授

刘润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山村慎哉

金泽工艺美术大学 教授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常被快速前进的科学技术抛在后面,传统为何需要复兴?什么样的传统需要复兴?传统如何复兴?是第六会场研讨的问题所指。嘉宾们以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为核心,分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传统,强调了复兴不仅要“复原”,更要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这需要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做活化的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用技术赋能新的时代力量。




一直以来,艺术学院致力追求与传统的联系。虽然学院有悠久的教学历史,技术发展还是要求其适应新潮流,接受世间种种形态的变化。在全新的形态重构中,未来艺术家需要将真实的自然转化为抽象的构图,从而找到新的审美范式。

嘉宾


学术主持

白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发言嘉宾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李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教授

洪兴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

李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诺维科夫

列宾美术学院 雕塑学院 院长、教授

蔡拥华

广州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纪尧姆·德热

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教授



在时代的蝶变中,从陶瓷、雕塑、艺术理论等领域都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形势,工艺美术的学科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回顾历史,如何联系悠久的学院历史重构新审美是第七会场讨论的主要话题。围绕着不同设计学院成立的历史范例、现代沿革以及布局的项目,嘉宾们探讨了现代艺术与美术学院之间的关系,思考了不同材质、学科领域的审美价值,以“融·界·创·生”四个字概括形容后疫情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形态重构,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和启发价值。

潮流如何形成?它是各种力量汇聚的结果。今天社会、文化和环境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 — — 尤其是关于多元文化 、健 康 、气候危机的话题 ,碰撞出了新的“潮流”。这个潮流促进了新学科、新的业态成长。我们的设计教学和创作,将在不同的工作中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承担起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

嘉宾


学术主持

臧迎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发言嘉宾

陈正达

中国美术学院 副教授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张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

王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罗斯

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

杰西卡·桑德斯

伦敦时装学院 教授



面对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气候变化、疫情反复、社会包容降低、技术至上与人性冲突……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追问和探究。嘉宾们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当代社会和业界发展,讨论了将体验式教学、元宇宙等新的技术引入课堂打造沉浸式学习,探讨了未来教育的潮流与动向,期待我们未来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社会创新和人性关怀等领域展开更多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塑造和引领多元文化中新潮流。

八场研讨会中,来自中外知名艺术与设计院校的教育家以及设计师、艺术家们将分享各自的思想与观念,探讨艺术与设计教育应如何应对当今这个急剧变化的新世界,追问艺术与设计在高等教育大格局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之中。各分会场的全程记录已经上线,观众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线上“亲临”每个会场,深入了解学习教授学者们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专业观点。



上一条:美术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主要成就
下一条:光明日报丨从“微不足道”的材料里看到设计的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