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吴为山:为时代造像

发布日期:2021-09-01     阅读:[]

吴为山:为时代造像

 

  图片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一个时代要为历史留下精品力作,要通过作品让后人来熟读思想史、文化史、创新史,要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这些年,我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开始创作系列中华历史人物塑像和红色题材作品以立时代丰碑;二是提出写意雕塑理论以建立中国当代雕塑体系;三是通过国际巡展、立像、演讲等方式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图片2

创作系列中华历史人物塑像和红色题材作品以立时代丰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期间,很多年轻人崇拜大款和歌星,而对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都已经忘记。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向前发展,只有经济、没有灵魂,是不行的。自然科学与经济如果不好的话,这个国家一打就倒,你没有科技怎么行,你没有军事怎么行,一个国家很穷,连军队都养不起,你怎么行,一打就倒了;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灵魂,没有人文思想的引领,没有价值观的引领,这个国家不打自倒,因为它不知道它要干什么。所以我开始塑造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形象。
同时我于90年代中期,作为访问学者到欧洲、到美国去,看到了不少中国人的雕像。那些西方人所塑造的中国人的形象,大部分都是长辫子、吸鸦片的形象,还有一些劳工的形象;一些用陶瓷做出来的一些美女,穿着旗袍,也在那里抽鸦片。这对我震动很大。西方人在90年代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少的,他们了解的中国就是孔夫子、中国菜、功夫等等;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以及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基本上不了解,根本不知道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是要在世界把大写的中国人立在那里,能够让他们了解这个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这个民族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民族,这个民族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而且要告诉他们这个民族对人类是有贡献的,特别是那些古代的思想家、科学家。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梦想。我希望有很多的博物馆,有很多大中小学,都有我做的中国人的形象,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圣人和英雄人物;我更希望为国外的公共空间立上我所创作的这些大写的中国人。
我通过30多年的努力,创作了600多幅雕塑艺术作品。我的作品立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博物馆、美术馆、大中小学;也有许多作品立在世界重要的博物馆和大中小学。有的作品走进了我们今天人教版的教材,包括美术教材、语文教材;还有的作品进入了外国的教材,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我们的年轻人可以从这些作品感受到那些英雄模范的存在,可以感受到我们历史上的先贤、圣人,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创造。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3

《天人合一——老子》,作于2005,立于淮安钵池山公园


这是老子。这个老子是天人合一的老子,是满腹经纶,虚怀若谷的老子,虚怀若谷是空的,空而不空,他是虚怀若谷,里面刻满了《道德经》。 

  图片4

《李白》,作于2012年,立于国家大剧院、南京夫子庙
这是李白。大家看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在国家博物馆展览的时候,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他们远远就认出这是李白,举杯邀明月,所以一个好的雕塑不仅仅要看表情,它的动态也非常重要,这叫体态语言。舞蹈就是体态语言,舞蹈没有多少表情,你不要去看表情,也不要去听声音,它没有声音,不像话剧,它也不像电影和戏剧那样,舞蹈是看体态的。

  图片5

《张謇像》,作于2001年,立于南通师范学院
这是张謇。张謇一生当中办了400多所学校。你真的不敢想一个人怎么办400多所学校,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办师范学校,他把梅兰芳、欧阳予倩请到南通去,办了讲习所,刺绣讲习所,在南通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去看张謇的博物馆,对张謇也进行了很高的评价。

  图片6

《冯友兰》,2001年,季羡林、任继愈在北京大学揭幕
这是冯友兰。2001年季羡林和任继愈在北京大学为冯友兰先生的像在揭幕。季羡林先生很早就到了现场,准备揭幕之前很早就到了。这么大岁数,要请他坐下来,他说我在冯先生面前是不能坐的。 

  图片7

《费孝通》,作于2006年,立于南京博物院
这是费孝通。费孝通走的是富国强民的道理,我给他塑好以后,他当时站到这个雕塑前面,说你们看看,谁更像费孝通。杨振宁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就写到:费孝通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书,也听过他的演讲,吴为山所塑的费孝通比真人的费孝通还像费孝通。 

  图片8

《陶西平》,作于2021年,立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这是刚刚在北京市第12中学揭幕的陶西平先生,姚炜同志请我给他创作的。 

  图片9

《雷锋》,作于2012年,立于郑州一八中学
这是雷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当中。 

  图片10

《袁隆平》,作于2009年,立于江西名人雕塑园
这是袁隆平。这是2009年创作的袁隆平。袁隆平在全国政协在无党派组,我在文艺组,无党派组和文艺组经常在一起讨论。我经常看到他在会议期间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就在那里背着墙打电话,我远远地看他,也给他拍了不少照片。我多次观察他,他也不知道我在看他,他不知道你在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我做的袁隆平十分像他,特别是体型。他穿着靴子,手上的肌肉清晰可见。这是他看到稻子时的喜悦心情。2009年,没有任何人叫我给他做,也没有稿费,我就觉得袁隆平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我应该为他塑个像。 

  图片11

《新四军东进》,作于198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
1985年开始,我就在给红色的革命故事,那些英雄人物来塑像。在1985年,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就为我的家乡来塑《新四军东进》的雕塑。我找了好几个模特,但动作都不是我想象的,而我自己穿上了新四军的军装,从各个角度拍下来。前不久突然有人把这个照片发给我,说我们家的亲戚有这一张照片,我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所以给大家看看,也就是在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的时候,我创造了这个雕塑。 

  图片12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于2019年,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这是为中国共产党党史馆开馆所创作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是所有第一届政协会议人物的雕像。可以讲,把这些人物雕像塑出来,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更不会忘记这段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历史。

  图片13

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这是立于中国共产党党史馆的马克思、恩格斯,前面就是马克思的手稿,在前面柜子里面就放了马克思的原手稿。 我们已经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学校,也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达成了馆校合作的协议,把中国美术馆作为大学生美育的基地。我也希望我们搞文化教育,搞这种基地,不要考虑所谓的行政单位的对口。经常有人讲,我们跟你这个单位不在一个级别上面,好像不能胡做。但是我认为只要对文化、对教育、对培养下一代有利,我们跟任何一个单位都在一个平等的水平线上。所以中国美术馆也希望跟一些有志于设置美院的小学和幼儿园建成友好的合作关系,把中国美术馆作为他们学校的美育基地。
我觉得一个学校,中小学、大学,特别要重视把你所在的城市的文化资源要用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不把你所在城市资源用起来的话,会很浪费,不可能一个学校开一个中国美术馆,但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我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现在各个学校建立一些小型的美术馆。哪怕拿两间教室出来,让学生的作品、兴趣小组、美术老师,还有这个学校的一些校友毕业生,把他们好的美术作品,社会上有名的艺术家作品,拿到小学和中学里面来展示。让孩子们周六周日在这里互动,来充实他们的实践和生活。另外我也希望我们的一些中小学能借助于所建的这些小小的场馆,能经常请一些是艺术家到这里做示范。这是我今年提出来的,我认为这有很大的可行性。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拿出一些空间出来,让学生们放飞每一个理想,让他们在美的土壤上耕耘。 

  图片14

20194月“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有史以来个人最大规模的展览,有200多件展品。 

  图片15

2018年夏,全国政协书画室赴内蒙古采风
我们也经常讲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其实这个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口号,而要成为实际的行动。中小学生也应该有机会到大自然里面去感受大自然的空气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 

  图片16

在抗疫的时候,我还创造了一件很重要的作品—《使命》

  图片17

提出写意雕塑理论以建立中国当代雕塑体系

 

在这些年当,我创作这些雕塑,实际上也是想在世界上、在中国的艺术世界打响一个重要的名词—那就是写意雕塑。我们经常听到印象派,也知道希腊的古典主义,包括毕加索、罗丹、米开朗基罗,但在国外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哪些流派,中国有哪些艺术家。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不仅仅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这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还要知道中国艺术创作的方式和他们独特的审美。所以我提出来写意雕塑的一个主张。写意雕塑是基于中国的书法、中国的哲学,还有中国的文学,在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所以从文化结构、生命体验、观察方式、欣赏特征和创作方式以及艺术境界等这些方面来研究雕塑艺术的中国化,研究中国雕塑艺术当中所包含的中国哲学。

  图片18

2011年《孔子像》立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符号
这是我创作的孔子。大家知道在2011年,在天安门广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孔子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这个作品就是我创作的,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全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路线需不需要改变产生猜测。我到意大利去举办展览,法国有一个记者,专门到意大利找我,要采访我。因为他知道我是这个雕像的作者,他要了解他背后的故事;我到美国去,在纽约举办展览,纽约时报来采访,他们都在分析文化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图片19
孔子满面春风,身体伟岸如同中华文化,是一座泰山。他的背后是一座丰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新加坡期间,我们在中国文化中心办了一个展览。他当时问我说,这一个孔子像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什么资料?我向他汇报,一是吴道子的画像,二是左丘明左传当中对孔子的描述,第三是我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他说你的作品是从精神里走出来的。
我们今天向世界来展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一个是当代文化。让西方人,让世界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来感受到中国伟人的社会情结。 

  图片20


世界上的一些作家,一些研究者,他们出书的时候,把我的这些作品也放到了他们的著作里面去。比如说夏威夷大学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看到我创作的齐白石的时候,他说这就是他心中的老子,所以他要把这个雕塑放到他书的封底去。他问我说,你为什么做这么多齐白石?你跟他有什么关系?我说有关系,他很激动,他在期待,我说因为我们博物馆里都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图片21

通过国际巡展、立像、演讲等方式向

 

2014年,《问道》落成于巴黎塞纳河边的中国文化中心 

  图片23

2006年,《孔子》立于英国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 

  图片24

20129月“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开幕式 

2012年开始,我在世界巡展。第一站就是联合国总部,因为那里有世界许多的政要,各个国家的外交都汇聚在那里。在联合国总部,潘基文手摸老子画像说:我从小在儒家文化浓重的环境中成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依然是真理,这些雕塑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且是全人类的灵魂。 
我刚才讲我做了很多作品还在世界文化对话当中发生了作用。 

  图片25

吴为山向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介绍其代表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 

这是我2012年作品到意大利去举办展览。意大利是世界艺术之国,罗马是世界雕塑之都,中国雕塑能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意大利之外的国家的雕塑艺术走进意大利。 

  图片26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与米开朗基罗的塑像相伴陈列永立文艺复兴的故乡——佛罗伦萨
在达芬奇逝世500年的时候,这组雕塑也立到了佛罗伦萨意大利国家艺术科学院。这个艺术科学院有400多年,在文艺复兴时候创建的,这个里面一直放着米开朗基罗的雕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齐白石,这意味着中国文艺复兴的到来。 

  图片27

20201月《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隆重“落户”
这在意大利达·芬奇的故乡,不但树立中国艺术家塑造的达·芬奇,还立中国艺术家塑造的中国画家齐白石。在芬奇礼堂举行隆重的仪式上,他们的文化部长、市长,甚至于意大利警察局局长都到场,在这里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图片28

201855日《马克思》在德国特里尔揭幕,塑像永久矗立于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德国向中国政府邀请,希望中国政府赠送一件马克思雕像。这个任务落到我身上。我去了德国,德国的市长在接待我的时候跟我讲,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儿童时期的马克思,或者由马克思的母亲搀着他走的雕塑。我说不可以,儿童时期的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他是一个德国的儿童,所以我后来执意要塑造了梳着长头发的马克思。马克思、孔夫子的共同点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人,同时也都有长长的胡须,所以我做的马克思是被大家公认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一个青年思想家,也是世纪伟人,我就把他做成一个漫步的思想家形象、哲学家形象,一下子得到德国方面的高度赞赏。


最后花几分钟时间向大家讲述这样一组雕塑,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群雕》。 

  图片29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群雕》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大国要有责任、要有担当,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这种担当和责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今天走到世界中心的中国,有这样的一种责任来讲述自己历史上遭受到的灾难,应当要让人们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扩建的时候,我接受到一个任务,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创造一组雕塑。应该如何创作?我认为应该要在这里塑造一种逃难者,特别是以家破人亡的母亲抱着死去孩子为主题的这样一种雕塑。这些逃难者要是一些灵魂,当他们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被日军的屠刀,被日军活埋的土覆盖的时候,当他们被绑起来,蒙上眼睛,被当作火把子在刺杀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什么?我觉得应该要在通往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这一条路上,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一种逃难者的状态。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也表现了他们愤怒的脑海。 

  图片30

《逃难之三——孤儿》 

  图片31

《逃难之四——祖孙》 

  图片32

《逃难之六——老母亲》 

  图片33

《逃难之七——圣洁》

  图片34

《逃难之八——最后一滴奶》
这是以幸存者常志强一家人的悲惨遭遇为原型而创作的一组雕塑。当时日本人的刺刀刺中了常志强的母亲,她本能地抓住刺刀。而日本人的刺刀硬拔出来之后,她鲜血如注,然后倒在血泊当中。她的婴儿孩子,也就是常志强的弟弟,还趴在母亲的怀里吸奶。最后血水、奶水、泪水融在一起,母子两个永远分不开。 

  图片35


雕塑做好之后,我在进门的碑上面刻下了这段文字: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谢谢大家。

  图片36

 

本文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教授于20215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举办的“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所作的主旨报告。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践行真实的学习,探寻立德树人新路径”。

上一条:《设计》杂志|林家阳:新文科语境下设计教育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