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形势政策大讲堂:十年的十个为什么

发布日期:2022-10-20     阅读:[]

形势政策大讲堂:十年的十个为什么

undefined

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高惺惟,为我们揭示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几何时,到政府部门办事,总是“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完的公章;跑不完的腿,磨不完的嘴……”,正所谓“部门一句话,群众跑断腿”。而今天,到政府办事,不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明显减少。“放管服”改革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坚决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做到了让数据“多走路”、政府“多跑堂”、群众“少跑腿”,做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就连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都能做到“最多跑一次”,甚至能够做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广东——这个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并瞻仰了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从历史上看,从来就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改革是一项不中断的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是划时代的。当年碰到的问题是靠改革来解决的,今后碰到了问题,还得靠改革。所不同的是,发展到今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要做到整体谋划。因为各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我们今天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好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坚定地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的时候不能随意翻动,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否则就会或烂或焦,过咸或过淡。治理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有规章制度,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109枚公章。这109枚公章是哪来的呢?2014年5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将原来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行政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用1枚公章取代了109枚公章,“光荣下岗”的109枚公章就被存放到了国家博物馆里。这109枚公章就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见证。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搞活”,既要搞活国有企业,也要搞活民营企业,达到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状态。只要“搞活”了,就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国有企业不断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国产航母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一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始走向欧美市场,展现了较强的竞争力。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要到迈阿密发表一个主题为“美国制造”的演讲,当地政府找来找去,认为让总统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讲最合适。但仔细一看,有一个地方不合适:港口设备上居然有两个汉字。这不行啊,不能让美国总统背靠汉字发表演讲啊!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美国国旗盖在两个汉字的上面,让美国总统背靠美国国旗向美国民众发表演讲。但正在奥巴马总统演讲过程中,突然刮来一股风,就把美国国旗给吹掉了,这两个汉字就被“曝光”了。这是两个什么字呢?是“振华”,振华重工的“振华”。这说明我们的设备确实有竞争力啊,否则美国人怎么会用我们的呢。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是能够扛得起大梁的。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在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这样的速度估计只有中国的国有企业才能做到。

  民营企业同样是改革的受益者。我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营企业构建了更好的营商环境,缩减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的领域可以自由进入,打破了“玻璃门”“弹簧门”等壁垒,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民营企业的活力、创造力不断增强。

  今天,深圳产生了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科研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企业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今天,深圳已经孕育出一系列响当当的领军企业,包括华为、大疆、腾讯等。这些企业都是在改革的大浪中成长起来的。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还要求政府这只手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例如,在对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等问题上,政府这只手就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好自己该发挥的作用,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为了建设有为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各地都整合了原工商局、质检局、食药监局三家单位的市场监管执法职能,组建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形成了“全过程、一体化、广覆盖、无缝隙”的监管体系,解决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带来的问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天老百姓需要的不一样了,过去是有没有,今天是好不好;过去是在求温饱,今天是在要环保;过去只知道低下头,看看碗里有几粒米、几块肉,今天更喜欢抬起头,看一看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因为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啊;过去老百姓发愁的是怎么能吃饱肚子,今天发愁的是怎么能做到“光吃不胖”。2019年的秋天,有那么几天我发现朋友圈中很多人都在晒同一个内容:“中签了”。我正在纳闷儿,什么中签了呢?仔细一看,是跑马拉松中签了。这我就太不理解了,跑个马拉松中签有什么值得炫耀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现在报名跑马拉松的人太多了,不是报了名就可以跑的,那是需要抽签的,抽中了才能跑,抽不中想跑都跑不上。发展到今天真是不一样了,老百姓追求的是“参加马拉松,燃烧卡路里。”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包括生态环境和绿色食品在内的各类供给的质量,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让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一段时期里,我国一些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量钞票花在“海淘”购物上。我听一些朋友跟我讲过,每次出国之前,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接到亲朋好友的电话,因为亲朋好友总让他们从国外往回带东西。去趟日本得背个马桶盖回来。去趟韩国得背个电饭锅回来。你说去趟韩国得背个锅回来,幸亏背的不是“黑锅”。最可恨的是去德国,还得背两把菜刀回来。近些年,我们的国货品质明显提升,“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守护。中央提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将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郭威,为我们讲述为什么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谈到中国经济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速度”这个关键词,“中国速度”的确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头40年,中国始终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同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这几年,中国依然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GDP规模快速增加。

  因此,我们时常以“中国速度”来描述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特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够了呢?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只追求速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我们既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然要发展,我们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表述虽然简约,但内涵绝不简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高速度更加强调总量的提升,高质量更加强调结构的调整。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平时,可能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使用,但绝不能划等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来讲,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提升,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无一例外,都是从质量层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如一个国家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不断积累,比方说房地产的风险,比如说资本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等等,那么这不能称之为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果不是贫富差距日益的缩小,而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都是必须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发展实践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内在要求。二战结束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显示,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了高收入经济体,即使有一些经济体曾一度跨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但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很快出现倒退。因此,从统计上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比如巴西。一谈到巴西,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可能会想到精湛的足球技艺,可能会想到热情的桑巴舞蹈,也可能会想到神秘的亚马孙河。实际上,巴西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图1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西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并且早在2011年,也就是大概10年前,就已经迈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巴西会成为金砖国家之一的重要原因。当时,巴西的经济增长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但非常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跌落到“中等收入陷阱”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21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至今没有看到恢复的迹象。我们不禁要问,过去这样具有着一个惊人增长速度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受压、低端受挤,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经济体,一方面无法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另一方面,又难以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其结果就是未能顺利地实现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发展初期往往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这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增长阶段条件环境的转变,特别是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降低,要想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持续,就必须转向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称之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那么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无一例外都是依靠着持续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质量提升,完成了两种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良好接续,这一点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总而言之,唯GDP论英雄、论成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用老的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一味追求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十来岁的时候更多的是长个子、长身体,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的应该是长能力、长素质、长见识,也就不只是强调长个子了。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1.9%上升到2021年的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全球领先。从第一条京津城际开始,可能人们不会想到,只用了短短时间,中国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络。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总里程已能绕地球赤道一周。高铁的发展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可以乘坐高铁到达国内几乎每个地方,来一场“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的旅行成为可能。如今,中国高铁也开始走出国门,帮助其他国家进入高铁时代,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再比如5G网络建设。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已经近在眼前。我们可以和同事在线上进行协同办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也可以为了给急救病人争分夺秒,对传统救护车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远程传输医疗影像等功能,实现“上车即入院”,挽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除了创新发展,中国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正是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经济规模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也从11%左右上升到18%以上,并且这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时至今日,中国奇迹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已由“速度奇迹”转向“质量奇迹”,我们会继续加快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环境保护。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教授金成波,讲述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2020年4月,宋某和周某两个人相约打羽毛球,在打球的过程中打得比较激烈,周某大力扣杀,宋某躲闪不及,导致宋某的右眼受伤。宋某来到医院,医院诊断他是右眼外伤性人工晶状体脱落,矫正后的视力0.05,接近失明,花去的医药费7000多元,事后宋某把周某告上法院。

  大家认为在这个案件里,周某是否应当进行赔偿?宋某认为周某明知道他年龄较大,行动缓慢,右眼曾经还受过伤,但是依然大力杀球。虽然不能说周某存在故意,但是肯定存在过失。因此要求周某对他进行赔偿。法院审理后,当庭判决驳回了原告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为什么这样判?因为这样判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个案件发生在2020年4月,但是2021年1月1号,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2021年)1月4号法院对这个案件进行裁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典时间效力适用的司法解释,援引了民法典进行判决,具体援引了民法典自甘风险这个条款,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由此法院审理认为宋某是自愿参加的具有一定风险的对抗性的竞技比赛,因此他就是自甘风险行为。

  这个案件判决之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这个案件最终入选。这个评选得到1.2亿网友的投票参与,这个案件最终的入选也表明它的判决结果体现了公平正义,推动了法治进程。

  自甘风险案件它是一个个案,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个的个案,构成了老百姓内心深处对于公平正义最直接最朴素的感受。应当说个案的一小步就意味着法治进程的一大步。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战略全局出发,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践行法治,法治中国建设开辟了新境界。

  我们党历次的四中全会多聚焦于党风建设,而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则落脚于依法治国,以此作为全会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可以说公正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公正是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公正,那也就没有法治,违背公正也不是法治,法治的公正包括立法公正、执法公正以及司法公正。

  下面我挨个来讲一讲。第一点,谈一谈立法公正。立法公正是法治公正的起点,具体体现在立法的数量和立法的质量上。首先是立法的数量,一个成熟的社会必须有充分的制度供给,这个制度供给首先就表现在有足够的法律制度供给。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比如说国家监察制度、国家安全制度,还比如说新业态,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立法的引领和保障。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那打头的就是“有法可依”。

  统计一下,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一直到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在这个期间我们共制定的法律68件,修改的法律234件。我们现行有效的法律达到292件,这个成绩还是非常骄人的。因为和十八大召开之前,过去的十年相比,我们新制定的法律比过去的十年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比过去增加了(近)2倍,可见我们的法律供给更加地充足,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是立法的数量。

  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质量,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待已经不仅仅是有法可依,而是要有良法可依,是我们的法好不好,管不管用。那么如何保障立法的质量?那得进行程序控制,具体体现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及依法立法。应当说这些年我们的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总体来讲做得很不错,科学立法是世界难题,即便是法治发达国家,他们的科学立法也在不断地探索。所以这些年我们通过立法前的论证,立法过程中的调研,以及立法后的评估,通过各个环节的完善来确保科学立法。

  法治公正的第二点是执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那就是法律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不仅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我们党和政府的法治形象。

  所以围绕如何推进公正执法,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比如说我们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我们推进执法的全过程记录,执法的公示制度,对于重大行政执法决定要进行法制审核,还在一些重点的领域开展了专项执法活动。通过这些改革,我们执法的规范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过去执法不文明不透明的现象都明显减少了。

  另外在微观的制度设计上,我们也非常注意体现执法的公平正义。比如说作为行政执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依据,那就是行政处罚法。早在1996年我们就制定了行政处罚法。2021年的时候,行政处罚法迎来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不存在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这个是新的行政处罚法一个亮点,就是讲以后进行行政处罚,要考察当事人的主观状态,看你到底是故意还是过失或者没有过错,那无犯意则无犯人,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应该对人家进行处罚。

  但是过去我们的行政处罚法不是这样处理的,过去我们只看只要有违法的结果,那就对他进行处罚。那如果这样操作,在实践中就有问题,比如说广东东莞曾经发生一个案例,网约车司机出来拉活,然后一家四口他们打车,上了车之后乘车人里面有一个婴儿,他就开始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司机见状连闯三个红灯,把他们送到医院,让这个孩子得到及时的救治,但是事后也面临问题,那就是他闯了三个红灯要对他进行处罚。各位觉得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对他进行处罚呢?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不应该处罚。因为如果处罚,那可能以后我们就都不敢见义勇为了,所以后来交警也调取了录像,了解了情况,就把这个处罚撤销了。所以这个是关于执法公正。

  法治公正的第三点是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犯罪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从十八大(报告)提出来“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到十九大(报告)提出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目的就是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通过这些改革,我们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举个例子,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这个制度运行并不好,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过于严格,尤其对于防卫人的要求过于严苛。

  比如曾经有人举例子来形容,以前怎么样才能构成正当防卫。说假设张三手持凶器追打李四,这个时候举起凶器没有落下,请问能不能防卫?答案是不能,因为还没有打你,如果防卫只能构成假想防卫;如果凶器已经落下,把人打伤,这个时候请问能不能防卫?答案是也不能。因为如果防卫只能构成事后防卫。请问如何才能构成正当防卫呢?那就是凶器举起来,正要落下,说时迟那时快,把这个凶器抢下来,然后把你(加害人)打伤,这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当然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了,但是也表明以前我们要想构成正当防卫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法律不能强人所难,所以我们讲正当防卫必须从防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来考虑这个问题。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一批关于正当防卫适用的指导性案例,来对司法实践进行纠偏。然后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比如说“山东聊城辱母案”、“江苏昆山反杀案”,还比如“云南丽江反杀案”等等,这些案件最终都被认定为构成正当防卫,这些案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大家充分讨论,社会的民意已得以充分地释放,捍卫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司法机关不只是在个案上进行调整,在制度上也进行调整。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有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总结归纳了正当防卫制度,司法适用的规则。最高司法机关通过这些积极的能动的释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正当防卫制度的价值实现,体现了公平正义。

  再举个民法上的例子,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整个的社会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那么在疫情暴发期间,如果合同不能履行,如何适用法律?疫情暴发之初,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讲到,说疫情是一场公共的卫生事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那由此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构成不可抗力,双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那是不是疫情期间所有的合同不能履行,都能够构成不可抗力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商铺的租赁合同,双方签订的合同期限是10年,不能仅仅因为一段时间的经营不善,就主张解除合同,但是因为疫情,可能承租人确实也受到损失,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如何调和这个矛盾?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引用民法对于“情势变更”这个制度的规定。

  我们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所以这个规定就能解决我们上面说的这个问题。出租方和承租方双方坐下来谈一谈,把租金往下降一降,这样对双方都好。比如对出租方,疫情期间房子本来就不好出租,房租减一点,但是依然有收益。对于承租方来讲,房租降下来,成本也降低了,可以继续经营,等以后有机会再东山再起。

  所以以上讲法治公正,包括立法公正、执法公正以及司法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个案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就是一个一个的个案,构筑起老百姓心目中法治信仰的基石,就是一个一个的个案,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砥砺前行坚实足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讲述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中国,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我所生活的国家就是中国啊。”今天的“中国”的确是一个主权国家,有着明确的国家主权,有着清晰的地理边界。但是主权国家这个理念是在17世纪的中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中国”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中国”这个字样最早的印迹,是在1963年的陕西宝鸡所出土的一个文物,叫作何尊。何尊里面有一段铭文,铭文里面有一句话,叫:(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文物,这个何尊在故宫博物院所举办的一次展览当中也出现了,而且居于C位,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何以中国”。它以一条河流的意象,向我们展现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连续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所经历过的起承转合,它如何汇聚百川,融成江海。它所呈现的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告诉我们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走在这些文化遗迹所搭建的时间走廊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面前的文物,不是一片片零圭断璧,不是一册册尘封卷轴,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而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情感,始终在滋养着我们,也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因此我们看到,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几千年时间,我们所谓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明水准的象征。中国中国,中央之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上的中国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的。

  那么,今天的中国,如何从这种历史传统之中汲取情感滋养和精神能量,涵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何在?我想,这种自信源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创新,源于中国在和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所彰显的主体意识和人类情怀,更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所开启的文明型崛起的历程。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一个来源,是源于传统,源于它的源远流长、亘古而新。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22年的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选段在央视的春晚上演,瞬间全网刷屏。这部诗剧取材自北宋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所绘制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

  这幅画作在2017年的时候也在故宫展出过,当时引发了著名的“故宫跑”,人们排队数小时,只为了在它面前流连驻足5分钟。当时的我也在这人群之中,我至今依然记得当看到这幅画作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心灵悸动,我深切地理解了什么是“与你初见,即是重逢”。我一直在想,当时击中我的是什么?我想,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同样的一种文化基因,一幅画作才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山河,与今天的我们达到了深度的共情。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那样的一种虚静淡泊、苍茫幽远,那样的一种浩瀚深邃、凌云意气,穿越千年的历史,与今天的我们之间达到了精神交汇、血脉相连。我想,这其中真正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山水意趣,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这种自我生命与天地万物相合一的精神气度,这种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天下情怀,这种刚健雄浑、立万象于胸怀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追求,也是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为轴心期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既务实,又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激情;既重视稳定性,也强调应时应势的革新。许倬云先生讲,中华文明“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数千年积蓄的能量,使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又一次次地奋起,展现出了强韧的生命力。在民族遭遇危机的艰难时刻,能够屹立不倒、积极求变,最终走出历史悲情,实现凤凰涅槃。在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地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古老而青春,传统而现代。犹如一个生命体,历尽沧桑、亘古而新。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正在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薪火相传中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激发下焕发异彩,重获新生。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当中所彰显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

  大家一定都会对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记忆犹新。如果我问你,其中的哪个场景最打动你?也许你会说,是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是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是来自阜平山区的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时那空灵而纯净的歌声。是的,每一个细节都独具匠心,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底蕴。而我最受感动的,是最后点亮主火炬的那个时刻。这支奥运史上最小的主火炬被包围在由一朵一朵的雪花指引牌所组成的大雪花的中间,微火虽微,却足以消融冰冻,消除隔阂,让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奥林匹克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所在。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最后在立春节气当中开启。中国人讲“立春始,万物生”,当“立春”和“SPRING”的字样飞向夜空,当小男孩吹散代表着生命和希望的蒲公英种子,冰天雪地中春意盎然。只要心中的火焰不熄,只要人类守望相助,并肩向前,就可以生生不息。

  在这里,我们展现了一个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和赤诚向善的理想与世界对话的当下中国。所谓大道至简,就像一个人在历尽千帆之后,回归本然。这种心态,恰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的表达,是一种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气象的体现。中国在向世界敞开我们的善意与胸怀,更向国际社会发出携手共创未来的邀请。

  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自信而内敛,开放而有定力。她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她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非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言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将彰显它的世界意义。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来源,是源于在融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基础之上,在超越与突破中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所实现的文明更新。

  如果你去过敦煌,看过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一定会被它的多元和包容所震撼。在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经卷和文书,除了汉文之外,还有佉卢文、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等。这充分彰显了历史上中国的文化自信,只有一个高度自信的民族,才会在坚守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敦,大也;煌,盛也。”我们仅仅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这座古城的繁华和它的博大。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咽喉,见证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世界四大文明汇流之地”。古丝绸之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绵延万里,延续千年。驼铃悠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汇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这种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这条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它秉承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它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尊重每个国家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且在努力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今天的中国在革故鼎新中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文明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而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回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讲述为什么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信很多网友都有这样一个经历,小时候无忧无虑,稍大一点,看父母赚钱很辛苦,于是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好日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答案。曾几何时,“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无数人憧憬的美好生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如今这一愿望即便是在最偏远的山区也已经变成生活日常。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着更高、更广泛的追求,大家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有所呼,党必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简短朴实,却一语道尽了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促改革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它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一切工作的动力之源、目标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上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病患不惜一切代价,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贯穿在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这十年,我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并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好日子首先要托底,要帮助发展路上掉队的贫困人口跟上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部队”。2012年以来,我们帮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成为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成就,并得到了举世公认。2016年,我曾经到云南省昭通市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挂职扶贫,到过当地一个高山苗族村寨调研。我去的时候,还有不少的苗族群众住的是十分简陋的“杈杈房”,以树干交叉搭棚,上盖茅草,以树枝和竹片编墙,涂以稀泥,以此来遮风挡雨。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最怕下雨。一到下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锅碗瓢盆全都用来接雨。一场雨下来,除了得到特别保护的床铺,屋子里其他地方基本上就都淋湿了,房前屋后更是一踩一脚泥。后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些苗族同胞住上了保留传统民族风貌并且抗震性能良好的串架房,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脱贫攻坚改变的不仅仅是苗族群众的居住条件,也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之前,当地高山苗族群众不太重视子女特别是女儿的教育,等到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让他们上学了,那些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孩子辍学就更早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扶贫干部就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再落实教育扶贫、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政策利好,后来苗族孩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现象基本上就没有了。看到当地偏远山区的苗族孩子没有课外书读,县图书馆的职工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将社会各界捐赠的儿童绘本、课外读物等通过背篼送上山,建立起一个个小小的“背篼图书馆”,让苗族孩子们不出村就能读上自己喜欢的书,享受阅读的乐趣。“背篼图书馆”先是送书,后来还送文化,帮助当地苗族同胞学跳芦笙舞,找回了失落的传统。

  好日子离不开就业,要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老百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反复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变多,对扩大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存在,青年群体、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就业面临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确保了就业大局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样的成就,是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中实现的,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趋于长期停滞的新的外部环境下取得的,与同期全球损失了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形成了强烈对比。

  好日子需安全网的保护,要求建立更加严密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也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2012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方面的成就,我想用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第一个成就,我国已经建立了养老金制度,符合退休条件的老年人都能按月领取一笔数额不等的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在试点的时候,我曾经到陕西省宝鸡市调研。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位刚领取养老金的老大爷,我就问他:“老大爷,实行新农保好不好?”他回答说:“好!国家给咱们农民发养老金,每个人都有份,这是几千年都没有过的大好事。以前咱们农民手头没个现钱,说句不好听的,就连小孙孙都不愿意经常来我这,因为来了我没有钱给他买好吃的。现在国家给我发养老金,每个月有了一笔现钱,就可以给他买个铅笔、冰棒啥的。”第二个成就,我国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目前,我国建成了覆盖13.6亿人的医疗保障体系,老百姓生病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看病用药自付比例大幅下降。以前,老百姓到外省看病就医,除了需要在本地医院办理转诊手续以外,还需要患者垫付医疗费用,再回参保地进行报销,不仅费时费事还可能耽误治疗。近年来,我国深化医保改革,进一步提升跨省流动人员的就医便捷性,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经备案登记后,跨省异地就医就可以直接用社会保障卡进行结算。前不久,我就利用微信小程序给来京帮忙带娃的父母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登记手续,这要在以前,他们不回趟湖北老家是办不成的。

  好日子少不了满满的安全感,要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平安是福”,是自古以来老百姓的不变追求;“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是古今领导者的为政智慧。2012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国每10万人中命案数为0.56,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中刑事案件数为339,是世界上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持枪、爆炸案连续多年下降,是世界上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2020年15个主要民生领域现状满意度调查中,全国居民对于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总量呈现稳中有降趋势。我们努力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从“朝阳群众”到“西城大妈”从“东海渔嫂”到“乌镇管家”,一大批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志愿者品牌不断涌现,让群防群治力量大显身手。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总数、民事诉讼案件数在增长了15年之后首次实现“双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住民心,就是守住人民心中那份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踏上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将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矢志奋斗。只要把人民至上,通过制度和行动,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刘佳,讲述为什么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我们先从一段演讲来说起,1992年,一位12岁的加拿大女孩瑟玟·卡莉丝·铃木在联合国一次(地球)高峰会议上发表了一段演讲,其中说道:“我演讲是为了这个世界上正在忍受贫困、饥饿的儿童,因为他们的哭泣无人听见。我演讲是为了这个星球上正在垂死的动物,因为它们几乎已经无处容身。我演讲是为了未来所有的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次听这段演讲的时候,我也就十几岁。随着慢慢地成长,我逐步认识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问题,而未来的人类要面临那么多的挑战。其实,“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这一系列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题,并不是专门拷问哲学家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孩子。

  尤其是今天,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四大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亟须有效解决。而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更要想清楚,究竟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又如何去建设这个世界。

  世界走到重要的历史关头,恰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自古就有天下情怀,西周时期就有“天下大同”的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两个重大课题,给出了世界之问中国方案,并提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么,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这首先是源于历史的启示。大家知道早期的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是大自然,包括天灾、疾病、野兽。但是人类最终能够在物竞天择中胜出,生存下来,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这离不开人类整体的团结。实际上,人类历史上还创造过很多合作的典范,比如说古丝绸之路,其实它自然条件并不那么好,沿途有许多地方是当时地球上最荒凉、最贫瘠的土地,常年要面临各种自然灾害,比如说风灾、雪灾、旱灾等等。但是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带来了沿途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这离不开沿途各国、各民族共同攻坚克难、共同维护经营。

  当然,历史上我们也有反面教材。人类曾经执着于差异、冲突、穷兵黩武,把人类自己带入了巨大的威胁。经历了二战的爱因斯坦,他到晚年的时候,特别担忧人类的前途命运,担心人类会把自己的文明给毁掉。他曾经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家会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会用什么来打。”用什么呢?用大棒和石头。意思是再这样冲突下去,人类就把自己打回蛮荒时代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源于现实的需要。如果说过去团结是可选项,那么今天实际上是必答题。当今人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当今世界,不是老子所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个一个小的村落。当今世界是经历了长久全球化历程的“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首先,在这个地球村,合力才能成事。当前,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广泛。要想蛋糕做大,就需要拧成一股绳,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挑战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如此。你像核安全、气候变化、难民、贫困等等这些问题,它也不是一个大国或几个大国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相互关爱、相互支持。

  另外,换个角度讲,在这个地球村,逆全球化、搞封闭、搞对立、搞零和博弈,其实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地球村,可以说牵一发则动全身,人类“同乘大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它能凭一己之力来谋求自己的发展和自己的绝对安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从别人的动荡中收获利益或者收获稳定。正如第七十一届联大主席汤姆森曾经说,中国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未来”。

  最后,我们一起来谈谈中国贡献和中国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坚持对话协商,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国在2015年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30(多)年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16名中国官兵为了世界和平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一位赴南苏丹维和的士兵回忆到,在南苏丹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维和部队为了防止当地的暴力犯罪,会执行一些巡逻的任务。在有一次执行巡逻(任务)的过程中,一位当地的居民就对他讲:“只要中国的维和部队来了,我们就安心了。因为只要中国的维和部队来了,我们就不怕偷盗也不怕抢劫了。”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世界普遍安全作出贡献。我给大家举一个饮水安全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一种慢性的肾病在斯里兰卡肆虐,其中很多人要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提供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是降低这种慢性肾病发病率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了解决斯里兰卡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中国肾病科的医生,中国水务企业都来到了斯里兰卡。专家们依靠科技帮助斯里兰卡找到了喝上干净水的办法,现在很多居民在水管中就能够接到干净、安全的水。以前一些孩子上学的时候要背着重重的水壶,因为学校所在地水污染严重,但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帮助这些学校安装了净水装置,现在这些孩子上学带着水杯就可以了。中国医学专家团队深入斯里兰卡慢性肾病多发地区。中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斯里兰卡人民能够远离疾病、恐惧,获得健康、平安。

  中国坚持合作共赢,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贡献。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中国尤其注重“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实现自主、可持续的发展。我给大家举一个斐济的例子。斐济这个国家,雨季的时候还好,但是旱季的时候农作物不爱长,养殖业需要的青饲料就跟不上,养殖户只好大量地抛售牲畜,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中国的专家帮助斐济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就是帮助斐济种菌草,这种菌草适应能力非常强而且产量高,很适合斐济做旱季的饲料。在中国专家帮助下,当前斐济已经扩大了种植规模,养殖业也发展了起来,大大增加了牛羊的存栏数。有很多国家如斐济一样,在“一带一路”中解决了自己的发展困境,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称,到2030年“一带一路”有望帮助世界上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坚持交流互鉴,为世界开放包容作出贡献。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创造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机遇。比如说,在2021年9月,在雅典核心地带古市集遗址展出了一座雕塑作品,名称是《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这个地点很特殊,它是古希腊城邦中重要的思想交流场所,苏格拉底著名的广场辩论就是在这个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两位分别代表不同文明的圣哲——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和灵魂对话。中西两种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在千年之后相遇、结缘、交流互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莫库伊表示,中国“一带一路”旨在促进沿线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交流,丝路精神必将给人类文明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

  中国坚持绿色低碳,为世界山清水秀、清洁美丽作出贡献。中国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生态环境保护者,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是,中国的项目工程十分重视生态环保。比如说,在蒙内铁路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大型动物的正常迁徙,建设者们煞费苦心地设置了14处大型动物通道,架起的桥梁高达7米。大家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吗?就是为了长颈鹿到这的时候,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过去,而不用低头。同时,建设者们还设置了一些涵洞,既方便斑马等动物饮水,也方便小型野生动物穿过铁路。还在公园和湿地等路段设置了安全栅栏,防止顽皮的动物爬上铁路与火车相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很多国家都有文化共鸣。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还有非洲南部传统价值理念,有一个词叫“乌班图”,含义是说“我存在因为大家存在”。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支持,连续第五年写入联大决议。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性问题就会不断得到解决,各种“赤字”也会不断得到消除,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就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教授宋雄伟,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那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向习近平总书记现场汇报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她说,“至今,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覆盖万余人次,上报立法建议1363条。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浸润着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民智、民心。”

  朱国萍深耕社区30余年,她牵头创办的萍聚工作室,如今是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站,她也是首批立法信息员。在她看来,“老百姓可能不熟悉法条,但是懂得生活、生产中的道理,法律其实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立法可以与老百姓很亲、很近。”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在中国,我们深刻地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表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是最高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既能参与选举,又能广泛协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行使国家权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人大代表262万(多)名,其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94.5%。他们来自于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各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湖南有一位刘大爷,他所住的社区地方偏僻,不但没有公交车,而且连外边的车辆都不愿意进来,出门一趟很不容易,而且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2019年底,区人民政府就开通了城区至村里的公交线路,刘大爷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了。原来,这是区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设立以来,人大代表进行走访调研,向政府建言献策后所带来的众多新变化之一。

  刘大爷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告诉了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你就安心工作吧,家门口有了公交车方便得很,不用再担心我的出行安全了!”

  这里的基层代表工作室,有效畅通了民意收集渠道,是“人民代表为人民”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选举是广泛的,涵盖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选举是平等的,一人一票,都发挥着同等的作用;

  当然,民主并不仅仅只有选举一种形式。

  在中国,我们还有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大事小事,围绕涉及咱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大到乡村规划、改革落实,形成广泛商量、相互说理,努力形成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

  “云雾缭绕似仙境,扎日风光世难寻”。这里是西藏的扎日乡,西藏人民正在为建设边境小康村而奋斗着,为了改善居民们的居住条件,这不,全国政协委员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正在认真倾听着乡民们的声音。本来只有两居或者三居供大家选择,但是当开完基层民主协商会后,为了尽量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将户型由两个调整为六个。贡觉曲珍告诉我们,“这些都只是扎日乡基层民主协商的一个缩影,大事小情皆如此,一直要处理到老百姓满意为止。”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就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真谛。

  中国的协商民主,形式广泛多样。会议、座谈、论证、评估样样都有;

  中国的协商民主,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渠道。

  中国的协商民主,促进了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了包容体谅,不偏执偏激;做到了平等协商,遵循规则,不各说各话,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广泛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包括人民行使投票的权利,也特别强调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的民主。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的诉求既能得到回应,也能得到满足。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话反映的是一种务实态度。民主必须真实、管用,若不能为人民造福,即使有再华丽的外衣、再漂亮的包装,也是没有什么大作用的。

  一个国家的民主究竟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方位的,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知道,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国家,他们的“民主”都能够满足人民全方位的根本利益。在我们中国人口中经常说到的“社会稳定”四个字,可能在不少国家还是一个“奢侈”的公共产品。有的国家简单移植他国民主模式,陷入政治动乱、社会分歧,不同群体间的冲突不断;有的则政治分歧加重,街头运动频繁发生。

  在中国,我们十亿多的网民无时无刻不在网上发布和分享着信息。“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的征求意见中,我们中国农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提出了“互助性养老”的建议,这个建议就写入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文件。在科教兴国领域,新疆网民“王先生”建议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技术学校,面向第一生产线直接培养技能人才;在社会治理领域,广东网民“阳先生”建言,要鼓励党员领导干部下沉社区走好群众路线、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激发和培养社区共同体的意识。

  好的民主一定是回应民意的民主。好的民主一定是政府在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时刻想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征求和听取人民意见。中国在第一部以法典命名、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集42万多人次提出的100多万条意见。

  也正是依靠这样全方位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我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们实现了14亿多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正在追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能不能租得起买得起住房……解决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都成为了政府的施政重点。

  邓小平有句名言,“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满足人民全方位根本利益的民主,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改革有了活力,发展有了办法。这样的民主,让人民真正参与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来,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奇迹”。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既参与到顶层的国家制度设计,又参与在基层的社会实践。

  从人大“开门立法”,到政府“开门问策”,我们的民主覆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目的就是为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中国的民主还有着广泛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既能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表达意愿,又能通过社会组织、网络等平台表达诉求。从“数豆豆”到电子投票,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民主参与的形式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2年4月至5月,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听取了全社会涉及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有的关于经济改革,有的关于社会治理,有的关于制度建设,累计共收到建言超过了854.2万条。

  每一条真挚的建言,都氤氲着中国民主的烟火气,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待,都书写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篇章。

  民主的全覆盖不仅体现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上,还体现在火热的地方制度创新上。

  近几年来,在北京遇事拨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民的共识。从“吹哨报到”到12345热线牵引的“接诉即办”,再到“未诉先办”“每月一题”。短短三年时间,北京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来电3134万件,派单办理1301万件,诉求解决率从53%提升到89%,满意率则从65%提升到了92%。

  “接诉即办”改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点赞”。2021年9月,北京市就将这些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成为了制度,出台了《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

  在中国,基层民主的实践尤为活跃。从城乡社区的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人民通过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实践,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为中国民主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的民主之光越来越绚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孙东方,讲述为什么要抓好维护国家安全这一“头等大事”。

我想,很多朋友都看过《长津湖》这部电影,而那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我的祖国》也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在我们心中回荡。七十多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在了中国人民头上,把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危机关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敌,英勇斗争,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用鲜血和生命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用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也要看到,复兴路上,不光有鲜花和掌声,还有着无数的杂草荆棘、沟沟坎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是第一要务,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那什么是国家安全?2015年颁布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定义它有三个地方很关键:第一个就是强调国家安全维护的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我们绝不会主动去招惹别人,但是有人非要挑战我们的底线、挑战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也绝不含糊,我们是奉陪到底。即便是面对强敌,我们也不信邪、不怕鬼。另外,这里边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把“人民福祉”放进去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为什么?就是今天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安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人民安全是宗旨,国家安全说到底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你像中国的伟大抗疫(精神),我们党是经受住了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从婴儿到一百多岁的老人我们是不惜一切代价,一个都不放弃。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党是人民的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安全高于一切。

  那第二个地方,就是强调国家安全它是相对的一种状态。什么意思?就是安全从来都是相对的,风险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除,尤其是很多外部风险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安全强调的是守底线,守的就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守的就是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的底线,守的就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强防线。

  第三个地方也很重要,就是强调国家安全它还是一种能力。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再好的蓝图、再好的愿景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基层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国家安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科学地回答了这个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开创了国家安全的新局面。那这个新课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解决好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由大向强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安全上的共性问题,同时又处理好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性问题。

  一提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可能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就是两个字“总体”。的确,“总体”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征,是我们深入理解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把钥匙。那到底什么是“总体”?跟大家分享三句话。

  第一句话,“总体”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一提到国家安全,有人说是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有人说是抓间谍、抓特务,这都没问题,但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小安全”。现在,我们的国家利益拓展了,人民的安全需要提高了,安全已经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更宽了,领域也更广了,你像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等等,已经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那可就不是“小安全”了。比方说,粮食安全,那可是直接关乎十四多亿中国老百姓吃饭的大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袁隆平院士曾经讲过很深刻的一段话,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总而言之,“总体”讲的就是“大安全”,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既包括传统领域也包括新型领域,既包括物的安全更包括人的安全,等于把传统意义上那种“小安全”的观念完全打开了。

  那系统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看到,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看似简单的安全问题,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刻的机理和内在的逻辑。也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风险很多都是各种风险传导、叠加、升级之后形成的复杂的风险综合体。当我们面对这个风险综合体的时候,那就不能简单地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织好一张布满重要节点的国家安全大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发挥好系统“1+1>2”的体系效能。所以说,维护国家安全不光要维护好各个领域的安全,更要维护好整体和系统的安全。

  第二句话就是,“总体”它是一种状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大家都知道,国家安全的内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既有一以贯之的内容,同时也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深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可持续的眼光去把握安全。国家安全不是权宜之计,那是为了长治久安。我们不仅要维护好主权安全、发展安全,还要从全球的视野和时代的高度去塑造安全。尤其是,当危及国家安全的形态、手段、时空、领域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目标设计和战略战术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句话就是,“总体”它是一种方法,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科学统筹。我们的国家安全是“大安全”,绝不只是某个领域、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要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安全和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步决策部署,同样积极落实。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新时代这十年,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的主体框架,形成了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完善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的协调机制,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

  2015年7月1日,我们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这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很多朋友都问:为什么要搞这个法?大家看,过去我们安全领域的立法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是宪法,那是根本大法,是最高的;第二个,是具体领域的安全立法,你像反间谍法、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都是具体领域具体问题,针对性非常强;第三个,就是其他方面的一些立法,比方说刑法、反垄断法中都有一些涉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条款。另外,我们还缔结加入了一些国际公约、国际条约,也要履行一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方面实际上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比方说,缺乏一部能够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能够直接统领各个安全领域立法的综合性法律。再比方说,原有的一些法律位阶不高、约束力不强,尤其是在一些新型安全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法律空白。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颁布实施了新的国家安全法。以这部法为统领,最近这些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国家情报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等于是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体系给它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维护好重点领域国家安全。那现在我们的重点领域有哪些呢?有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还有新型领域安全等十几个领域。国家安全涉及方方面面,但重点领域是主阵地、主战场,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到突出的位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的连锁联动、累积叠加。比方说,外部敌对势力用武力征服不了我们,但又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发展强大,所以就千方百计对我们污蔑攻击、渗透颠覆,大打所谓的“台湾牌”“新疆牌”“西藏牌”“香港牌”等等,推动所谓的“文化冷战”,还想对我们策动“颜色革命”。那还有一个网络安全,现在全世界都头疼,那是新老问题叠加,线上线下交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国是遭受网络攻击最大的受害国之一。尤其是一些谣言传闻经过网络的煽动炒作之后,就容易直接骤变成为现实社会的“龙卷风”。

  面对风险挑战,新时代这十年,我们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顶住和反击外部的极端遏制打压,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深入开展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争,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解决“卡脖子”问题取得重要进展,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全局性变化,新型领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考验,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面维护,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今天,我们可以讲一句: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过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讲述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知道大家每天早上上班或者上学之前都会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我是习惯每天出门前要看一下天气预报,不过这两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不再专门看空气质量预报了。大家可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这几年蓝天越来越多,雾霾天气越来越少,空气质量不再成为制约我们每天活动的重要因素。我前些年上课还经常拿网上流传的关于雾霾的段子举例子,比如“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人才走”。这几年,如果再举这些例子就很难得到大家的共鸣了。我们的这种感受其实是有充分的数据支持的,2020年全国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28.8%。空气质量的提升只是这些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从理念变为现实,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以后,他就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了一篇名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评,进一步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里讲的“绿水青山”主要是指生态环境优势,我们现在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就是高质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等。这里的“金山银山”不只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而是包含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要用“叶子”去换“票子”,而是要破除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综合的发展优势。

  正是因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这十年,环境质量明显变好了。我们针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打了一场漂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除了前面提到的蓝天保卫战之外,净土保卫战、碧水保卫战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达到了90%左右,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明显下降。优良水质比例达到了83.4%,尤其是长江干流的水质大幅度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比较典型的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数量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非法使用渔具等问题濒临灭绝。随着水环境的修复,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水中(大)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

  这十年,生态修复成效更显著了。我们初步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的面积占到了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实施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提升。我的家乡在山东威海,那里有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叫华夏城,位于龙山区域,曾经也是绿树成荫、风光秀丽。7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里成为建筑石材的集中开采区,大量的山体和森林被毁坏。从2003年开始,华夏城在政府支持下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生态景区建设,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终于把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级景区,同时还让周边的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了,吸引了上千人到景区就业,提高了收入水平。当然,华夏城只是我们这些年生态保护与修复成就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全国各地这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经有136个,正在带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这十年,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低碳了。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地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达到世界第一,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有意思的是,风、光等新能源的发展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国家电投集团在青海省共和县有个光伏治沙项目,本来是以光伏发电为主要目的,结果项目运营了十年发现,光伏板下面长出草来了,总的生物量和生物种类也明显地增加,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十年,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更大了。我们对内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对外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切实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植树造林占到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明确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尽己所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比如,皮革产业是埃塞俄比亚的重要主导产业,但一直难解决皮革处理废液的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约定共建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帮助他们全面提高了皮革研究、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水平。2018年我去埃塞俄比亚上课,当地人就盛赞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咖啡产业是埃塞俄比亚另外一个全球知名的产业。针对咖啡产业可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这一问题,2019年,中国又无偿援助了一颗人造卫星,埃塞俄比亚人民从此拥有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以获得大量的遥感数据以应对气候变化。

  那么,为什么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能够从理念变为现实?这与党中央开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密不可分。

  我们坚持系统观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变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解决了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比如,2021年被称为国家公园元年,我国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很多人觉得是为了保护可爱的大熊猫、东北虎、雪豹,这没有错,但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解决原来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带来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

  我们坚持制度创新,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性更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了日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把生态文明写进了宪法,出台了“史上最严”环保法以及大量的专项法规和环境标准,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从上到下对生态环境问题都更加重视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一把“利剑”。很多违法违规项目被叫停了,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比如,安徽省马鞍山市综合整治长江岸线,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问题整改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老百姓行动起来了。从理论上讲,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关系到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越多的个体参与治理,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高。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促使人们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使生态文明成为了主流价值观。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冲上热搜,引发了全球围观。这群大象跨越大半个云南,历时110多天,迂回行进大约1300公里,途中还生下了一头可爱的象宝宝。在漫长的旅途中,它们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团宠”,各地人们想方设法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呵护。这群不请自来的“客人”一路吃了农户很多玉米、荔枝、芒果等经济作物,但沿途很多村民都表示理解,希望大象们能多停留一会儿,吃饱了再走。大象踩踏了庄稼也不会被驱赶,因为保险公司会对农户进行补偿。这些点点滴滴让全世界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效和环保的全民参与度刮目相看。

  《荀子·天论》中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成果,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全新认识,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使自然界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提升老百姓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金山银山”。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看到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道路整洁,家家户户住进了美丽楼房,发出由衷的感叹,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确实,随着大家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会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在路上。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从我做起、携手同行,才能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生活,合奏一曲天蓝地绿、鱼翔浅底的绿色交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郑琦,讲述为什么要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最常听到长辈的话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仿佛人生的前18年只在为一件事情做准备——高考。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还记得你高考结束后的心情吗?”,有网友回答“满脑子我终于解放了,满脑子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再也不用痛苦起床了”。然而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哪儿是结束啊,人生的考试才刚刚开始。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更是这样。中国共产党经历了28年的艰辛,实现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好不容易夺取全国政权近在眼前了,但就在这样一个高光时刻,毛泽东同志敏锐地觉察到,在巨大的胜利面前,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都可能生长。全党能否保持住清醒的头脑,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是当时的最大难题。

  为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专门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不断提醒周围的人,“我们进北平不是去享福”的,“(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在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他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60多年后的2013年,同样在西柏坡,这个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的“赶考”命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如果说当年毛泽东同志要解决的是执政的问题,那么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的则是长期执政的难题。

  中国人常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目前学界把在一个国家执政达到二十年以上的就称为“长期执政”了,有人可能会说,这个门槛是不是有点低呀,但是事实上要达到这一个标准的政党数量非常有限,而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一个国家长期执政超过70年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为什么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这么难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例如,腐败的蔓延滋生、党内的分裂斗争,尤其是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等更是成为大党、老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而反观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执政七十余年,却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支持。根据《2022年度爱德曼信任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于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第一,并且达到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而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连续十年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的结果也相互印证。

  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长期执政,从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当中跳脱出来呢?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与黄炎培的对话,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然而历经百年奋斗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放眼全球,历史上有多少颇具影响的大党、老党,例如苏共,在成立之初是何等地慷慨激昂,在巅峰时期又是何等地雄心勃勃,但是最后呢?却在权力和利益当中逐渐地迷失了自己。因此,一个政党除了依靠来自群众监督的他律之外,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不受权力和利益的腐蚀,同样是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因。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实践表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毅力所推进的党的自我革命,同样是跳出历史周期率,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关键所在。

  当然,要进行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我革命真的很不容易,首先考验的就是党中央的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差异化不可避免。个人、地方、部门与中央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就具体利益、短期利益而言有可能就会有差别。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当前,各级党组织都将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议题”,保证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与中央精神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地从严抓好贯彻执行。

  所以你会看到,在湖北疫情最严峻的时刻,19个省份带着各项物资积极支援。在鄂州,来自贵州的医疗队带来的医用口罩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本省库存量的一半,而这种“掏家底”式的无私援助的背后,既体现了党中央“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决策部署,同时更体现了地方党委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律。

  前不久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刷屏了,一时间连“电磁弹射”这样的专业术语都成为了网络热词。同样在不久前,中国的“出差三人组”又一次奔向太空了,很快还会有三名小伙伴到太空与他们会合。很显然,当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征途已经拓展到了星辰大海,我们在蔚蓝大海与浩渺宇宙间续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但是这个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入新时代在这些需要大量投入、大量创新、大量协作的领域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拓步向前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加强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当中央做出决策后,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的水平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例如脱贫攻坚期间,光靠中央部署、村党支部落实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各级党组织都需要充分地调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情况时候的照片,被人民称为“五位书记”同框照,而这张照片背后反映出来的正是为了实现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发展壮举,我们形成的“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传导机制。各省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与党中央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五级分别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从党中央指挥部到基层一线党支部,层层压实责任。但我们的书记们有底气,他们不害怕这份责任,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强大的党的组织体系,任何一级书记感到资源不够、人员不够时,上级党组织、机关、企业等其他领域的党组织都可以抽调人员、资源跟他共同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

  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如此强大的组织力,能够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资源的动员统筹呢?从脱贫攻坚的案例可以看出,这与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的组织建设密不可分。为了打通整个组织体系当中的中梗阻、断头路,中央不断优化机制、完善制度,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层层制定规范,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研究突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巩固提升,不断理顺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责权关系,不断明晰党组织在各自领域当中的职责范围,努力使得各级党组织都健全、都过硬,进而形成一个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

  所以,当世界震惊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十几天时间内建成雷神山、火神山两座传染病医院的时候,到施工现场去看看吧,14个临时党支部、14支党员突击队、2688名党员带领着3万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他们当中有的人来自于中国建筑,有的来自国家电网,有的来自武汉建工,有的来自汉阳市政,但无论来自于哪里,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而正是这些国有企业当中的党组织,在关键时刻保证了不同企业间、不同员工间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除了上面讲到的关键时刻外,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几年党员也好,党组织也好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无论是机场、车站还是商场、公园,随处可见的是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队的标志。在单位,是党员的员工纷纷戴起了党徽来表明身份;在社区,有回社区报到的党员在周末参加我们的义务劳动。而这一切都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延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的显著成效。

  讲到全面从严治党,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反腐败。确实,腐败是影响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所以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宁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通过“打虎”、“拍蝇”、“猎狐”,用实际行动昭示着党内没有任何免罪的“丹书铁券”,没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只要触及了党纪国法,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同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3700多项党内法规,为党员领导干部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通过日益完善的纪检监察体系,始终高悬反腐利剑,倒逼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全面巩固。

  但是对于任何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廉洁只是底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是我们应有的表现。进入新时代,一次又一次的党内学习不断地强化着党员的政治信仰,一次又一次的组织生活不断地锤炼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党员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紧相连。当我们看到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时,是一万多名航天人为此在不懈努力。在大漠戈壁的试验场上,他们伴着狼嚎入眠,月壤试验的环境当中,他们戴着防毒面具判读数据,“卫星听我话,我听党的话”是他们的庄严承诺。

  如果将一个政党比喻为一个人的话,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不断地维护中央权威强化党的大脑中枢,不断地建强组织体系疏通党的骨骼经络,不断地增强党员意识激活党的身体细胞,所以使得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百年大党,非但没有老态龙钟、颓废消沉,相反风华正茂、昂首向前。但正如人生的考试不会止步于高考一样,时代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考试也仍在继续,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同时,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赶考路”上的郑重宣告,也希望我们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憧憬并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答卷!


上一条:以美术力作展现国家形象
下一条:“艺心守望 共筑家园”内蒙古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