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核心的我国北部边疆广大区域内,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她以多民族交融、守望相助等为内涵,以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为构成,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繁荣、助力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它不仅仅是纸张的艺术转换,更是北疆文化的讲述者、传递者。每一幅剪纸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北疆文化的弘扬。
北疆文化韵悠长,剪纸传情岁月彰。素手裁出灵动画,民俗瑰宝绽华光。
本期推出: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刘静兰老师讲座——《传承与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之美》

素手执剪,岁月如歌
——刘静兰讲座《传承与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之美》概要
2024年12月6日下午,由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传承基地、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主办;包头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杨镇宇教授主持;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刘静兰老师主讲的《传承与弘扬传统剪纸艺术之美》讲座顺利举行。
通过此次讲座,刘静兰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剪纸的世界,从剪纸传承的人生经历、基础技巧到创新设计,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与活力,为我们开启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泰戈尔在《飞鸟集》一书中这样写到:“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刘静兰老师在艰苦岁月中与剪纸为伴的执着坚守恰似对其的完美诠释。
此次讲座以刘老师自述的亲身经历开端。那是一个物资匮乏但不缺希望的年代,那是一段迷茫与机遇并存的时光。在婶婶的引领下,刘静兰老师走进剪纸艺术的殿堂。在纸张稀缺、拜师无望等困难的重压之下,她硬是凭借自身天赋、顽强毅力、知己助力突出重围,成为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一位致力于传承与发扬剪纸文化的使者。

作品的展示是此次讲座的高潮。没有复杂的材料,没有炫目的色彩,有的只是纸张和透明塑料袋。在刘老师的作品中,猫咪的伶俐、鲤鱼的喜人、蝴蝶的灵动、花朵的雅致在观者的眼中一览无余。刘老师的作品以窗花为主,她用一双巧手剪出了无数精彩绝伦的作品,也剪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敬意。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民间剪纸的随方就圆,它们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连年有余”、“多子多福”、“阴阳相合”、“耄耋长寿”等美好寓意的生动展现。

在刘静兰老师的剪纸演示中,此次讲座落下帷幕。小巧的纸捻穿插在重叠的红纸之上,一把剪刀在一双巧手中上下纷飞,掉落的纸屑宛若谱成优美乐曲的音符,可爱的兔兔成为观众们一窥刘老师高超技艺的窗口。

在包头地区,曾将随处可见的满面门窗成为展示剪纸之美的重要媒介。而今,城市化的进程令民间剪纸失去了以往的使用空间。但以刘静兰老师为代表的剪纸艺人却将民间剪纸化作文化的符号、民族的象征,使其成为无数国人在当今时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
独处一方天地,聆听岁月如歌。下一步美术学院将持续以高质量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扎根北疆大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和美育教育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学校对外文化名片的打造。

主讲人简介:
刘静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群文专业副研究员职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
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
第六、第七、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