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美院师生同上一堂美育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2-08-31     阅读:[]

美院师生同上一堂美育公开课

审美可以让人脱离低俗、庸俗和媚俗,进而让人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净化。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一直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在审美方式愈加多元开放的当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意义非凡。
   为普及美育,让大众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线上线下的经典文艺作品展播、文物和“非遗”技艺赏析、美学理论讲座等形式,在全社会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引导和培养青少年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在总书记回信4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著名油画家、央美老教授靳尚谊,著名美术史论家、央美老教授薛永年,及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张路江,为我们带来一堂美育公开课。


美育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

“美育传承”美育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高洪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美:一种是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一种是追求尽善尽美的崇高之美。这两种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美育传统源远流长。

“美育”作为理论、学科概念,则是由18世纪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提出的,此后再由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先贤引入中国,激活了中华美育传统。其中,由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最具代表性。希望通过美育唤起民众的觉醒,挽救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美育在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使命。

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期的内涵?“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一脉相承。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既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解决当下中国问题,从而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美育之路。

“加强美育工作不仅是一个教育课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

美育内涵随时代丰富发展

“美育塑造”艺术实践和人生体悟-靳尚谊、薛永年

“美是很复杂的。“美”既是画作中的构图、色彩、笔触等具象细节,又和人的文化道德修养紧密相关。


靳尚谊先生1983年创作的布面油彩画《塔吉克新娘》被称为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开山之作。谈及这幅画作的创作历程,表示,当时他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油画水平,而这幅肖像表达的是一位新娘内心很愉快、很安静的一种情绪。

所有形象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受、一种选择、一种创造。“这个(新娘)形象也是结合当时对生活的感受创作出来的。”

美育是人们在生活中、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需求。“生活提高了、文化修养提高了,对美的需求就慢慢变了。”因为,美育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耐心。

薛永年先生通过引述大量史实案例提出,人们对美的观念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美育的内容也随时代需要而变化。

新时代的美育强调和德育的关系——培根铸魂,培的民族文化之根,铸的是中国梦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一体的,不能孤立地去搞美育。”


美育实践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近年来,一大批精品力作的诞生和一系列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设计,在艺术审美和生活美学等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美育服务”通过贵州黔西南乡村重建、北京盲校特殊儿童艺术教育“重走长征路”主题创作等案例,生动展示了青年艺术工作者以艺术之美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美育实践故事。


2016年,吕品晶教授团队历时逾8个月,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村进行了整体风貌改造。

面对这座保存完好、却因青壮年流失而褪色的布依族传统村寨,吕品晶用“守住传统、留住乡愁”8个字定下了改造的核心思路。因此,他们的改造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的“建新楼、盖新房”,而是将村里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更加和谐的方式有机融合,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修复,提升村民对家园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艺术的赋能,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能对乡村未来发展带来一种激活。“既为乡村塑形,也为乡村铸魂。”

而在北京盲人学校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也为邱志杰带来了难忘的美育实践经历。在他眼里,这些盲童能写诗、会编故事,能从触摸中感知形象。

科技的进步为残障人士带来了更多感知世界的渠道,而艺术的启蒙为他们除去心灵的枷锁,带来创造力的解放。

美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关系到心灵的成长、创造力的发掘、自尊心的养成。“一旦能够感知到美,你才可能拥有终极的自尊之心。”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契合时代精神的美育同样不可或缺。

2021年7月,张路江等教授带领15名学生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茂县,沿着红军走过的地方,进行《新时代食谱》主题创作,感受时代变迁后的新变化、新生活。当同学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把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投射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并产生共鸣时,他们才能创作出心中的《新时代食谱》,他们的作品才能真正展现出新时代的面貌。


倡导美育、开展美育正当其时


“美育自信”艺术作品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高洪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追求光明前途和美好生活的艰苦奋斗中,近现代艺术大家用一大批艺术作品弘扬了中华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展美育的客观条件和社会氛围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大力倡导美育、大规模实践美育,正当其时。

作为美育的倡导者、教育者,要各尽自己的力量铺开美育这条道路,尽力拨大美育的光亮,让审美的种子、让美好的种子早早地播种在青少年的心中,让美育为现代化道路照射光明,让中华美育精神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美是有力量的!让我们在共同富裕起来的同时,共同美好起来。在美的艺术滋养中、在美的日常生活中、在美的家国时代里,实现人的整体全面发展。”



上一条:美术学院开设“反诈讲堂”
下一条:青年大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