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问答(二)
11.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是师范类专业对所培养的合格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毕业要求的进一步概括。“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践行师德:主要体现在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两方面。学会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两方面;学会育人:主要体现在班级指导、综合育人两方面;学会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会反思、沟通合作两方面。
12.师范类专业如何做好“持续改进”?
答:确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三个跟踪”是:(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3)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三个转变”是:(1)推进从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2)推进教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3)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13.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通过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的成效,梳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熟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深入掌握所任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4.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对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15.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系是什么?
答: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毕业要求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最终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
16.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要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要聚焦目标达成,制度建设要保障课程教学。
17.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答: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18.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对象是什么?
答:区内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19.师范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答: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20.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答:(1)践行师德,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学会教学,包括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学会育人,包括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来源丨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